遗失在记忆中的南充老城门

南 充


  一座开放与现代的城市。行走于城内,随处可见车水马龙、灯光璀璨的城市美景。


  然而,历史上的南充,与许多城市一样,被城墙与城门包裹。那坚实的城墙、巍然的城门,曾彰显着南充城池的威严,在军事防御与城市防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7.jpg

近日,
记者沿着南充城市发展的脚步,
寻找关于南充老城门的记忆。
↓↓↓

南充老城门 可追溯至2221年前

  翻开南充的史册,关于南充老城门的记忆可追溯至2221年前。


  公元前202年,西汉建立以后,汉高祖刘邦在今顺庆区舞凤街道五里店设置安汉县。安汉县,即为古南充城。


  据《南充市顺庆区志》记载,四川大学历史系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教授曾考证:安汉县城墙用泥土筑成,只有城门用砖砌,城墙外有壕池,并在五里店附近方圆2里路的旱土中不时有汉砖挖出。从这些汉砖瓦砾、浅沟深壕可以窥见古城遗址轮廓。这便是关于南充老城墙、老城门最早的见证。而后,南充城市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迁,南充的老城门也成为城市变迁的“亲历者”。


  从西汉至元朝,连年的战乱让安汉旧城不断遭到破坏,迁城成为必由之路。元朝初期,城址移至北津渡附近 (现果城路口以北的滨江路),明朝南迁至莲池坝上 (今模范街以南旧城区)。并用砖石筑城墙,总长约6153米,城墙之上,辟城门八道,分别为景和门、来薰门、阳复门、阜成门和小东门、小南门、小西门、小北门。这些城门是进、出城的唯一途径。


  “元朝以来,南充的老城门先后经历过4次重建和修复。”顺庆区地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4次分别是康熙初、乾隆九年、清咸丰十一年、光绪二十九年。特别值得一说的是,鸦片战争以后,嘉陵江水运日渐发达,南充港口也渐繁荣,沿江地带形成一大片街区。于是,清咸丰十一年,知府杨重雅下令修筑外城。新辟福星门、平城门、迎恩门、新南门,以通城外,使南充城区面积几乎扩大1倍。由于城内居民取水不便,在东段堤坝辟14道水门。


  城门的最后一次重建是在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。当时南充遭受严重洪灾,城墙崩塌。重建后,城门改前名为大东门、大西门、大北门、大南门、小东门、小西门、小北门、小南门、文明门。


  自最后一次重修,南充的老城门便不曾改变模样,独自经历着风雨的侵蚀。


8.jpg

喊城门 老南充人心底的记忆

从公元前202年,到1903年,在长达2105年的时间里,南充的老城门都以其伟岸的身躯守护着南充市民,发挥着它军事防御与防洪的巨大作用。


而后,随着时代的发展,城墙与城门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,城墙与城门开始逐渐被拆除。据《南充市顺庆区志》记载:民国15年(1926年),川军第五师师长何光烈下令拆除内城北段城墙,使内城外城合为一体。南充的老城门也从那时开始,逐渐被拆除,只留下极少数。


关于南充老城墙的踪迹,现在已无处可寻。但尚有少数老南充人对此有着深刻的记忆。出生于1945年的邓如意便是其中之一。


南充老城门之一的大南门位于大南街与文峰街的交界处。邓如意的家,便在大南门外的城墙下。邓如意回忆,大南门高约4米、宽约3米,早开晚关。每天早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下来,城内城外的居民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“开城门咯,开城门咯……”每天早晨,大南门外都会排着长长的进城队伍,有扶幼携老的、有肩挑背扛的,此起彼伏的喊城门。


邓如意回忆,大南门外便是桑园坝,当时那里栽种了大片桑叶,每日都有城外的农民摘了桑叶担到城中蚕桑站卖。所以,在这形形色色的排队人群中,挑桑叶的最为多见。他们用称拐支撑着扁担,两大竹筐一个顿在地上,一个悬在空中,一边休息,一边等着开门进城。


少年时期,邓如意最喜爱的事情便是爬上城楼,看进进出出的人群。

  改变发生在1956年,南充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一次特大洪水。这次洪水,将仅存不多的城门、城墙摧毁,只留下残垣断壁。大南门也因这次洪水被彻底摧毁,外喊城门的声音从此埋在了邓如意的记忆深处。

  时间转眼来到21世纪初,伴随着滨江大道的修建,所剩无几的城墙、城门的遗迹被完全拆除,曾经的城郭、城门随岁月的流逝化为乌有、难觅萍踪。

内容来自:南充日报

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

虽然不太清楚南充老城门  但是很喜欢这种怀旧话题      

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