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南充市] 居者自豪、来者依恋!看南充,如何打造一座幸福之城?

70年,在江河交错、阡陌纵横的土地上,崛起一座实力雄厚、宜居宜业的现代之城。
70年,历经7轮城市总体规划,主城区面积扩大90倍、人口增长10倍。
百亿级大项目纷至沓来,这里成为创业者的福地;铁路、高速公路、水路、航线形成立体交通网络,虽身居内陆,仍屹立改革开放前沿;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校园内书声琅琅,三甲医院里的医生妙手回春……
这里,是南充 ,一座令居者自豪、来者依恋的幸福之城。


如今的南充城,蓝天碧水、高楼林立、宜居宜业。记者 张力 摄
崛起之城 70年城市“长大”90倍
新中国成立的70年,也是南充不断“长大”“长壮”的70年。
嘉庆年间出版的《顺庆城池图》显示,当时的顺庆城东至嘉陵江,南至大南门,西至小西门,北至大北街。城池四周相继建起小东门、大东门、小南门、大南门、文明门、大西门、小西门、大北门、小北门等9座城门及城楼。
今年81岁的赵季礼是省港航公司航道二处退休职工,也是土生土长的南充人。一直居住在人民中路劳动巷的他亲眼见证了人民中路的变化。“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人民中路都是南充城区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。”赵季礼说,不过,当时路上很难见到一辆车。一到上下班时间,全是自行车,甚至还有牛车和马车。
家住丝绸路的杨国钧曾在市规划部门负责管理档案等城市建设资料。利用工作之便,杨国钧对南充城市的发展做过潜心研究和资料搜集。在他的记忆中,模范街曾是南充城区最热闹的街道,街上有4层楼高的银行大楼。而其他小街小巷的房屋则陈旧低矮,如三公庙、上渡口、大南门、大西门等街道附近还是茅草房。
“到了1990年,南充中心城区面积也仅10余平方公里,以五星花园为中心。当时的高坪叫‘南充县’,嘉陵叫‘火花乡’。嘉陵江上只有一座白塔大桥。”杨国钧说。
根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的材料显示,自1950年胡耀邦同志主政川北行署以来,南充经历了7次城市总体规划。在各版规划的指导下,南充主城区面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.6平方公里,发展到2018年底的145平方公里。与1949年相比,南充主城区面积足足“长大”了90倍。
其中,1951年,在胡耀邦同志的关怀下,南充绘制了第一张城市总体规划宏图《南充市城市规划图》。后来又专门绘制了《南充市道路计划图》,奠定了如今的城市道路体系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,颇富预见性地确定了南充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。
“7次城市总体规划,让南充主城区‘长大’‘长壮’。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认为,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南充主城区的建筑从以平房、二层楼为主,到如今逐渐被高楼大厦替代。特别是随着重点城建项目的加速推进,建筑的高度纪录不断被刷新。如今,位于市金融中心的220米高大楼,刷新了川东北片区的楼房高度新纪录。
按照南充主城区的发展目标,到2025年,将实现城市面积超两百平方公里、城市人口超两百万。南充,这座有着2200余年历史底蕴的城市,正迈出坚实的步伐,实现大城崛起。
宜居之城 人口虹吸效应凸显
在南充工作了1年多时间后,上个周末,陈江作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,在南充买房定居。尽管他在南充没有亲戚,甚至还没有女朋友。
陈江是青海西宁人,西华师范大学毕业后,便留在南充发展。在南充工作和生活期间,陈江发现,南充城市依山傍水,道路越来越宽、楼房越来越高、环境越来越美。就连他的父母到南充来,都直呼“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”。
“我也犹豫过,是回西宁还是在南充生活。”经过慎重考虑后,陈江决定定居南充。上个周末,在父母和朋友们的资助下,陈江在高坪城区购买了一套住房,成为了真正的南充人。“我非常喜欢南充这座城市。”陈江决定,要在南充成个家。
资料显示,新中国成立初期,南充主城区人口不足13万。70年来,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“陈江”来南充定居、生活,使得南充主城区人口呈几何级增长。到2018年底,南充主城区人口达到了137万。
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,南充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,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,城市实力不断增强,以及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产生的人口虹吸效益。随着南充奋力建设成渝第二城、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步伐不断加快,将会吸引越来越多周边地区的群众前来生活、定居。
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增强城市实力方面,南充大力培育五大千亿产业集群,一批十亿级、百亿级项目纷至沓来,2018年,全市GDP总量突破2000亿元,达到2006亿元,在川东北片区率先进入“2000亿俱乐部”。在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,与全省各市(州)横向比较,南充主城区科教文卫基础扎实、实力雄厚、优势明显。截至目前,南充拥有西华师范大学、川北医学院、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、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。中小学教育资源居川东北之首。在医疗卫生资源方面,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家医院发展到目前的51家医院,且医学教育、医学研究、医疗临床、医疗应急综合实力均居川东北之首。
“宜居宜业,是南充主城区人口呈几何级增长的根本原因。”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评价。
幸福之城 居者自豪来者依恋
今年春节,南充主城区着实“火”了一把,灯光秀不仅刷爆市民和游客的微信朋友圈,还引起央视的关注。2月5日(正月初一),央视一套《晚间新闻》以《夜游嘉陵江 春节出游新选择》为题,报道了南充主城区的灯光秀。2月6日(正月初二),央视《新闻联播》又将镜头对准南充主城区的灯光秀,以《新春佳节南北共度 家国情怀薪火相传》为题,让嘉陵江南充段的灯光秀再次登上央视,呈现在全国观众眼前。
“70年来,我们不仅见证了南充变大变强,更见证了南充变新变靓。”赵季礼说,新中国成立初期,南充城市规模小,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贫瘠,只有五星花园有家影剧院。据赵季礼回忆,1994年,赛丽斯商城建成投用,这是南充第一个现代化商城。开业之时,万人空巷。如今,大剧院、图书馆、体育中心、电影院,以及大型商场、超市越来越多,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方便。
幸福感是获得感的最终体现。如何打造一座幸福之城?南充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早已深谋远虑,高起点谋划,高标准实施。
城市建设方面,1982年,南充将原滨江北路沿江堆积垃圾地带清理改建成一座面积4200平方米的滨江公园。1986年,南充城区最大的公园———北湖公园建成。近年来,南充更是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,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,利用城市公园、休闲广场、生态绿地等公共空间,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“会客厅”。城市中央森林公园、北湖公园提升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,丝绸文化主题公园、舞凤山公园加快建设,群众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。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底,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.92%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.62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.74平方米,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。
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南充主城区道路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窄到宽、从旧到新的转变。1978年至1983年,全市主要街道由以前的土路或泥碎路,全部改建成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。到1984年底,城区小街小巷的道路全部改建成混凝土路面。到2000年,南充主城区新(改、扩)建街道125条、总长60公里,打通城区14处“卡口堵头”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南充以更高标准、更有力举措,对主城区滨江大道、西华路、玉带路、东顺路、江东大道等主干道进行了地下管线、道路路面、景观绿化、灯光亮化、建筑立面等全方位、立体式改造,实现了旧城换新貌、新城展新姿。
城市让生活更美好,也让市民认同感、归属感、安定感、满足感,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和赞誉度显著提升。南充,让居者自豪、来者依恋。(记者 李奎 实习生 刘颜滔)
来源:南充日报

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